台北骨刺中醫
內容目錄
骨刺
骨刺(Bone Spur),醫學上稱為骨質增生(Osteophyte),是骨骼邊緣因長期壓力或摩擦而增生的骨組織。它常出現在關節或肌腱附著處,如頸椎、膝蓋、髖關節、足跟(足底筋膜炎)等。骨刺本身並不一定引起症狀,但若壓迫周圍神經、肌腱或其他軟組織,可能導致疼痛或活動受限。
骨刺的成因
退化性關節病變
最常見的原因是退化性關節炎。隨著關節軟骨磨損,骨頭為了適應壓力而增生,形成骨刺。
長期磨損或壓力
重複性的動作、長期負重或關節受壓力過大可能刺激骨頭增生。
外傷或手術
外傷後關節不穩定,可能導致骨骼過度修復,形成骨刺。
姿勢不良
如長時間低頭、駝背等姿勢可能增加頸椎或脊椎的壓力,引發骨刺。
炎症
慢性關節或肌腱炎症可能促進骨質增生。
其他疾病
骨質疏鬆、痛風等疾病可能間接引發骨刺形成。
骨刺常見症狀
骨刺的症狀視其位置與是否壓迫周圍組織而定:
頸椎骨刺
頸部僵硬或疼痛,可能輻射至肩膀或手臂,甚至引起手部麻木或無力。
腰椎骨刺
下背部疼痛,可能影響腿部,與坐骨神經痛類似。
膝關節骨刺
膝蓋活動受限,疼痛尤其明顯於行走或上下樓梯時。
足跟骨刺
足跟疼痛,特別是早晨起床時,行走時更為明顯。
髖關節骨刺
髖部疼痛可能影響行走或下蹲動作。
手指骨刺
手指關節腫脹、疼痛,嚴重時影響抓握功能。
中醫治療與日常保養
骨刺屬於“痹症”範疇,常因“風寒濕”侵襲或氣血不足所致。
針灸
疏通經絡,緩解疼痛。
推拿
放鬆肌肉,改善關節活動。
中藥內服與外敷
內服補腎壯骨、活血化瘀藥方;外敷中藥貼減輕局部疼痛。
日常保養建議
控制體重
減少關節負擔,延緩骨刺惡化。
適度運動
低衝擊運動如游泳、瑜伽有助於維持關節健康。
避免長時間同一姿勢
經常變換姿勢,減少關節壓力。
補充營養
富含鈣質和維生素D的飲食有助於骨骼健康。
常見問題(Q&A)
Q1:骨刺會不會自行消失?
骨刺一旦形成通常不會自行消失,但透過適當的治療可以減輕症狀。
Q2:骨刺需要手術嗎?
多數骨刺不需手術,僅當症狀嚴重或影響生活品質時才考慮手術。
Q3:骨刺和骨質疏鬆有關嗎?
雖然兩者都影響骨骼健康,但成因不同。骨刺是骨骼增生,而骨質疏鬆是骨密度降低。
Q4:是否適合熱敷?
急性疼痛可冰敷減輕炎症,慢性疼痛則可熱敷放鬆肌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