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鳴治療
楊永榮博士聲明啟事
耳鳴重聽需求診醫師治療切勿自行購買來路不明藥品避免傷身。
楊永榮博士特別聲明,請勿購買網路所稱“通竅耳靈丹”避免受騙。網路誤傳通竅耳靈丹為楊永榮博士推薦販賣,這是某詐騙集團仿稱的詐騙行為,這是有心人仕未經過楊永榮博士本人監定及同意,冒用楊永榮博士名譽販賣不合格藥品到處騙人行為,楊永榮博士或人生中醫診所除了在診所看診外並無另外生產販賣“通竅耳靈丹”請勿受騙,楊永榮博士已經報案嚴查,特別再次慎重聲明,請大眾千萬不要再受騙。
關於耳鳴耳聾疾病發生原因及治療方法非常複雜,特別提出中醫保健方法以供參考,如有這方面的問題,需要門診看診求治,由醫師針對您的體質狀況把脈看診,配藥對症治療,隨便購買不明來源的藥品無法達到理想的治療。
中醫治療耳鳴耳聾的方法
耳鳴是指患者在耳部或頭部周邊範圍的一種聲音自我感覺,而外界並相應的聲源存在,是多重耳科疾病的症候群之一,亦可出現於内、外、神經、精神等科的疾病中。若以耳鸣為主症者,需找出主要病症來源,針對病源疾病探討治療。對症下藥針對耳鳴、耳聾才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。
中醫於幾千年就有治療耳鳴的文獻記載,中醫稱耳鳴或耳中鳴、耳苦鳴,亦有稱耳啸、聊啾等名稱。
耳鳴的發病率相當高,據一些調查表明,成人中佔有20%不同程度的耳鳴,其中4%為嚴重耳鳴,且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逐年增高,有74~80%的發病率年齡在40歲以上,低年齡組女性多於男性,而高年齡組以男性高於女性。左耳發病多於右耳。
耳鳴的原因及症狀分類
耳鳴為聽覺機能紊亂所致,分為主觀性與客觀性二類。耳鳴的音調有高音性和低音性差別,高音性多屬神經性耳鳴,低音性多屬氣導性耳鳴。客觀性耳鳴多為臨近組織病變所致。
由耳部病變引起者常與耳聾或眩暈同時存在,由全身因素引起者則可不伴耳聾或眩暈。該症可持續或間斷發生,强度不一。可為某些嚴重病變的先兆症狀,故對某些耳科和神經等科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的参考意義。
現代醫學認為耳鳴有外耳病變、中耳病變、耳蝸病變、蝸後病變及中樞聽覺徑路病變、全身性疾病、精神因素、藥物傷害因素、血管源性、肌源性、咽鼓管異常開放、顳頜關節病變等引起。
中醫認為發生耳鳴的原因很多,分類以風熱襲肺、肝火上擾、痰火鬱結、肝陽上亢、腎陰虛火、腎陽虛衰、心腎不交、脾胃氣虛、心血虛弱、氣滯血瘀等因素,若能正確分辨耳鳴因素,治療上就比較容易。
耳鳴的中醫分類症狀及治療方法
1.風熱襲肺
所謂風熱襲肺為風熱外邪侵襲或風寒化熱,漫延絡脉入耳,侵及耳竅而致病,這種病大都屬與急性中耳炎的疾病,或因病毒感染所治之前庭神經炎引起的耳鳴。治以疏風清熱,宣肺通竅為原則,治療藥方以銀翹散加減治療可以馬上見到效果,或以龍膽瀉肝湯加減治之。如果延誤治療或治療失當,就會轉為難治之病。
2.肝火上擾
所謂肝火上擾,主要因憂郁過度,氣機郁結,氣鬱化火而上炎,或暴怒傷肝,肝氣上逆,循經上擾清竅而致病,治以清肝瀉火,方用龍胆瀉肝湯加减,加石菖蒲,開郁通竅,若火熱壅盛,大便秘結,可用當歸龍薈丸治之,這種病如果久治不好,容易併發憂鬱症或精神分裂症。
3.痰火鬱結
痰火鬱結,症見飲食失調或思慮勞倦過度,濕邪因結損傷脾胃,運化失職,聚濕成痰,痰郁化火,痰火互結,蒙蔽清竅而致病。治以清火化痰,和胃降濁,方用加味二陳湯或清氣化痰丸治之。
4.肝陽上亢
肝陽上亢肝腎同源,若腎陰不足,可致肝陰陰虛,陰不維陽肝陽上亢,上擾耳竅所致。此症常併發高血壓症,梅尼爾氏症,甲亢和神經官能症引起的耳鳴,久治不好容易併發中風症,治以滋陰潛陽,方用天麻鉤藤湯或以鎮肝熄風湯治之。
5.腎陰虛火
久病耗精,年老津虧,房勞過度,腎陰不足,耳竅失於濡養或虛火上炎而發病。腎陰虛火治以滋補腎陰,納氣潛陽。若因久病體虛耳鳴,或因更年期綜合症,方用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、磁石等治之。
6.腎陽虛衰
腎陽虛衰,素体陽虛,過服寒涼或久病耗津、房勞傷腎,皆可致腎陽虛衰,腎氣不能通於耳,故為耳鳴。此症經常發生余常年服用消炎抗生素劑等因素,治以温腎壯陽,方以肉蓉丸治之。
7.心腎不交
心腎不交腎屬水,心屬火,水火相濟,心腎相交,上下清寧,腎水不足或心火亢盛,皆可擾於清竅而致耳鳴。日常生活緊張工作壓力過大者容易發生此症。心腎不交治以滋陰降火,交通心肾,方用天王補心丹加减。
8.脾胃氣虛
脾胃氣虛飲食失調、勞倦過度、或思慮憂鬱,損傷脾胃,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無源,脾氣下陷,清氣不升,濁陰不降,使耳竅失養而為病。日常飲食不潔治不正常者,容易發生此症。治以健脾益氣,升陽通竅,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9.心血虛弱
耳為心之客竅,若因亡血、或熱邪損傷血絡、或内火耗傷心血,均可致心血不足,致使心血虛,產後、婦女疾病、大病後體虛,容易發生此症,治以補血安神,方用四物湯加減治之或合併以補中益氣湯治之。
10.氣滯血瘀
耳鳴尖細,如機械聲,常突然發作,鳴聲不止,或時止時發,夜間甚,自覺耳內刺痛,或脹痛,聽力減退,頭暈頭痛,心煩易躁,胸脅脹滿,舌質暗或有瘀斑,苔薄脈弦細,治以行氣活血化瘀,方用通竅活血湯加減治之。若因慢性中耳炎粘連硬化,迷路病變,引起耳硬化症耳鳴,以血府逐瘀湯加減治之。
文章出處:
黃帝內經:醫宗金鑑
張仲景著 傷寒論,金匱要略
唐桐圓著:大生要目
牛頓出版公司:百病良方史丹佛家庭醫學百科全書勝昌製藥:成方藥品要覽